已投产的46家相关企业中有35家分散在钦州市多个工业园区。
在我国,治理雾霾最大的难点也在于煤炭。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
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如果能够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需要有重大发明。只禁农民燃烧秸秆,而不给农民出路,只堵不疏,会出乱子的。而现在三年过去,城市中的雾霾愈发严重,最快五年的预计已难成现实。除此之外,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农民习惯于在冬季烧秸秆,这加剧了雾霾的治理难度。现在是国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大家用清洁能源,不是不鼓励。
然后,他把收集到的灰色粘稠物与红色的粘土混合起来,制造了北京空气问题的一个虽小、但强有力的象征。为此,它于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自上而下加强监管。督查组现场检查发现,大庆市严重污染持续37个小时,其中AQI达到500持续24个小时,应启动红色预警。
近年来雾霾天气不断呈现出跨区域蔓延的特点,雾霾不会再是一个小范围的地方事件因为,现在的相关法律只是要求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负责。当然,这种环保体制改革也不仅仅是应大气治理而生,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都需要这种较为垂直的环保权力能够深入地方。因此,这种架构之下的环保工作推进经常会遭遇地方主义与山头主义。
11月6日,环保部召开的会商会议认为,此次东北、华东地区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始于11月3-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县级环保局调整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
内蒙古通辽市近2天AQI指数持续达到500,在环保部及自治区环保厅督促下,才启动蓝色预警。同时,尽管地方环保机构通过改革旨在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但同时也应该重视调动地方民众的监督力量,并不断让法律在环保事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利于环保工作,也可以缓解行政管理的压力。无疑,地方推进环保工作以及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需要强力与垂直的环保权力。因此,也有专家指出,需要落实和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近日北方雾霾的规模令人关注。比如,一名海外华侨最近本想趁在北京出差的间隙飞到南国深圳看一场张学友演唱会,没想到这种学生时代的梦想因为突如其来的雾霾导致取消航班而破灭了。近年来雾霾天气不断呈现出跨区域蔓延的特点,雾霾不会再是一个小范围的地方事件。大力治理如果落实区域联控联防机制,必须突破这些门槛与保护主义。
无论是各地的新闻还是自媒体都竞相报道,除了微信朋友圈各种图片以外,有的微信公号甚至都把自己身边的雾霾故事写成文章。而这方面,我国相关改革已经起步。
据悉本轮重污染天气从黑龙江开始,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督查组现场检查发现,大庆市严重污染持续37个小时,其中AQI达到500持续24个小时,应启动红色预警。
北方取暖方式延续多年,地方管理者对这种空气质量也多是习以为常,坦白说,他们对自己本区域的空气质量有时候也并没有负起责任,更遑论区域联防联控。对地方来说,空气治理并没有产生什么硬约束,不仅现有环保标准与政策执行效果亟待改善,而且也缺乏有效的问责制。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北方冬季取暖季,与雾霾天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用具体数据也能明显看得出。根据意见,省级环保部门对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环境监测网络,对省级环境保护许可事项等进行执法,对跨市相关纠纷及重大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市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仍为市级政府工作部门)。
但大庆市仅预测到一天重污染,实际启动了橙色预警。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管理体制具有比较强的地方性和分散性,人员由地方任命,财政也来源于地方。
环保方面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地方上执行力度也可想而知,因为环保不仅需要大量投入,更是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明显效果。可见,省以下的改革力度较大,旨在将长期以来分散的环保管理权力合理规划与运用。
无论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少数人的所谓情怀,似乎都无一例外地跟雾霾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从此次雾霾来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仍未落实,一些地方城市不仅不及时启动预警,也并未有雾霾联防联控的思维,以至于出现大范围蔓延
2016年4月3日,江西省宜春中安实业有限公司(现已关停)在暴雨期间,集中将厂区内含有大量重金属镉、铊、砷的废液偷排入袁河,导致袁河及仙女湖镉、铊、砷超标,由仙女湖取水的新余市第三水厂取水中断,新余市部分城区停止供水。而长江水,对于沿岸九省二市的人民群众来说,既是生命源,也是经济源。连老百姓的水安全隐患都解决不了,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说这话的是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穆宏强介绍,同时,部分支流污染也较严重。
排污屡禁不止,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监管乏力。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还在于排污。此外,长江保护治理涉及许多省(市、区),部门众多,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来自交通部的一组数据显示,长江作为水源地,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46%,长江流域的石化产业生产能力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长江排污现象十分突出,长江接纳的废水量位居全国七大流域首位,早在2012年,排入长江的废水已经超过300亿吨,几乎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工业废水。
但背后更引人深思的是,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对供水安全造成影响,也对城市供水提出了严峻挑战。显然,越到后期,硬骨头问题越多。此外,中下游水网地区也存在污染:这些地方沟渠纵横,河流流动性较差,再加上工业排污、农业污染,用有河皆污形容并不过分。这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同时,还有个别地方政府对水源地保护工作不够重视,未采取有效措施。环保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难点在于历史遗留问题众多。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已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呼吁制定《长江法》。基于此,下一步,环保部将在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实现风险防范与水污染防治相结合、环境监测预警与水质改善相结合、潜在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相结合,逐步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及时妥善处置涉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
翟青说,水污染防治法实施已经8年,法律对于水源地保护的要求不能不落实。然而,尽管水安全隐患问题突出,要清理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项目也并非那么容易。